4月28日中央财经委主持召开第十一次会议🙌,主题为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⛩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”。中央财经委是十九大之后的中央新的制度安排,成立至今一共召开过11次会议,平均每年2至3次,会议聚焦讨论经济领域的重点工作,2021年的两次会议分别讨论了共同富裕和碳达峰、碳中和的总体思路。在疫情防控与稳增长的双重压力下,本次会议提出这一观点具有重要意义👩🏻🌾,不仅指引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,也是再次全面提振市场信心👨🏿🚒。
会议指出,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🕸,对保障国家安全🫶🏿🦍,畅通国内大循环💂♂️,扩大内需⇒,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。根据彭博的统计🆎,今年基建投资规模需在14.8万亿(对应18%的同比增长),才能够抵消掉其他方面的经济下行压力,实现全年5.5%的增长目标。截至一季度末,全国基建投资增速仅为8%🥠,主要受疫情影响🌤,年内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。
另一方面,充足的财政资金是保障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🤾🏼♂️😀。会议强调“要适应基建融资需求👎🏻,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,加大财政收入,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建的资金需求”。思路的提出预示着未来筹措资金的渠道会逐渐转向长期资金,这里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🫲🏿🩸:
第一,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更加紧密👩🏽🏫,为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提供支持🏆。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近期讨论了现代货币理论(MMT),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🥛,不可简单学习欧美,通过央行向财政部门直接印钞的模式无底线兜底政府赤字🤦🏻;但也不能完全排斥“解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完全隔离”的思想🈸。未来,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货币的支持以及货币渠道的配合,才能更好地适应融资需求。2022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的政府债务规模已经基本确定,其中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36500亿元,与2021年保持一致,表明了国家延续了加大基建投资的政策🥸🤦。其中经国务院批准🧑🏿🏫,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,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880亿元,其中,一般债务限额3280亿元🤹,专项债务限额14600亿元。
第二,会议重点鼓励“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🖐🏽、阳光运行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🔍。”可见,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并提供长期资金是重要路径。PPP模式作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供给机制的重大改革👨👨👧👦,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PPP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,释放了中央支持PPP发展的积极信号。PPP自2014年以来规范发展,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累计入库项目10282个🌄,投资额达16.4万亿元。这些项目的落地和一整套政策制度体系的出台,都为PPP良性🧎♂️➡️、有序、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石。未来PPP模式将促进基础设施项目实现经济效益🧶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🛬、安全效益相统一📑,撬动更多社会化长期资金投资服务实体经济👩🏽🎨,实现资本和项目的“两良性”稳定持续运行。
第三,保险资金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。4月20日银保监会及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《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。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,特点是投资金额大,而且出资的能力在长周期内稳定。中央多次通告中都反复提及保险资金规模大、期限长、稳定性高的优势🧝🏿♀️,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债权、股权、股债结合、资产支持计划和私募基金等形式😐,参与重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⏰🧴、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。银保监会也正在配合行业主管部门,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捆绑🙋🏿♀️👕。在此背景下,保险资金有望更好地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🪣。
第四,地方的融资平台的作用有望重提🚴🏼。自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后,虽然确实达到提振经济的短期目标,但同时也迅速集聚了地方隐性债务。当前形势下🥞,不可能再出现当年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🙆🏽♀️,但央行表态要保障融资平台合理融资需求。因此🧏🏿♀️,预计城投债融资政策趋紧的态势将在二季度将有所缓和。对于部分预期基建投入高的省份🧔🏼,受今年土地出让收入降低的影响🫲,在“以收定支”的财政支出逻辑下有可能重新增加金融杠杆👵🏻。
从维持社会长治久安来看,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还需承担“以工代赈”的历史使命🤦🏼♀️。在“稳就业”的大背景下,各地纷纷将“就业”作为地方的绩效考核指标🧑🏿💼。根据行业研究数据统计🙎🏻♀️,我国的GDP每增长1%,便会新增就业人口约200万人。而今年的目标是新的1100万人的就业👩🏽⚖️,对应保障全年5.5%经济增速的实现。这一点在之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得到了论证。
2022年的第11次中央财经委会议说明了基建投资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意义👩🏿🦱🤵🏽♂️,传递出鼓励基建投资的积极信号,也体现出了当前形势下我国对于宏观调控的决心🈵。